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制度:皇帝为比较高军事长官(三国蜀汉鼎盛时兵力)

hxj 文史百科 8

本文摘要: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制度:皇帝为最高军事长官,以及三国蜀汉鼎盛时兵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求古代三国时期的官爵曹魏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制度:皇帝为最高军事长官,以及三国蜀汉鼎盛时兵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求古代三国时期的官爵

曹魏 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丞相、太师、太傅、太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御史大夫、大司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

中国三国时期(220~280),魏(曹魏)、蜀(蜀汉)、吴(孙吴)封建割据,鼎足而立。其军事制度基本沿袭汉制,但又有所变化,主要是建立中、外军体制和实行世兵制。曹魏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军是曹氏父子以及后来的司马氏直接统辖的部队,前期较少,驻於京城之中,后期庞大,渐扩驻至城外。

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制度:皇帝为比较高军事长官(三国蜀汉鼎盛时兵力)-第1张图片-文史

有人知道三国时期的军事体质与政治体制吗?

〖壹〗、军事体制:征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 政治体制:中央集权 官职体制为三公九卿制,人才举荐为察举制,行政 区域划分为郡县制 魏、蜀、吴的各个情况略有不同,如下:军事体制:三国都采取了征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的军事制度 征兵制: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

〖贰〗、实际上东汉的具体军事权力机关是尚书台,东汉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有着参与军事方面各项决策的权力。但是因为地位较低所以成了一个皇帝,大将军,太尉谁势力大听谁的执行机构。

〖叁〗、军事领导体制:三国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着汉王朝旗号,亲自领兵,以其幕府为军事指挥机构。曹丕称帝后,魏军权集中于皇帝,置尚书、中书二省长官为军政辅佐。尚书省之下设五兵尚书曹,为处理日常军事要务的专门机构,并分置中兵、外兵、都兵、别兵和骑兵五曹郎,分理不同军队事务。

〖肆〗、综上所述,州郡领兵制在三国魏晋时期具有多重意义,它既是一种政治制度创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事需求和政治现实。这一制度的实施,对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促进地方治理和军事制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伍〗、三国官制和汉朝官制基本相同,沿袭了东汉官制的内容。曹魏官制 曹魏的国家体制脱胎于曹操所建魏国( 指汉末魏王封国,不是后之曹魏)体制。曹丕称帝后,将魏王国官署与东汉的既有官署合并,之间产生了曹魏的国家体制,如魏王国属官大理钟繇,在曹魏建立后直接转为新朝廷的廷尉。

〖陆〗、都督制,是划分辖区、指定主将统一领导辖区军事的制度,是三国军事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都督制始创于三国。创立的背景是:曹操的军队大量来源于群雄和豪强,是其部曲的联合。这些部曲,内部依附性极强,难以进行改编,彼此间又互不统属。曹占区扩大以后,曹操不可能处处亲临各地,去统一指挥各支部队。

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制度:皇帝为比较高军事长官(三国蜀汉鼎盛时兵力)-第2张图片-文史

求汉代官职表

丞相(相国):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太师: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汉代官职一览表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比较高官职,即全国比较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中央官职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是汉代比较高官职,负责国家大事的总体把握。太尉负责军事,司徒负责民政,司空负责工程建设。武将官职 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等。这些职位负责统领军队,参与军事行动和防御。其中大将军是比较高军事职位。地方官职。

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制度:皇帝为比较高军事长官(三国蜀汉鼎盛时兵力)-第3张图片-文史

三国时期蜀汉国设了很多官职,其中都有哪些呢?

三国时期蜀汉国官职主要有丞相、都督、侍中等。丞相 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可以开府治理事务,刘备建国以诸葛亮为之,蜀汉后主时代,诸葛亮病亡后随即废弃。府内编制属官有、前、后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东曹掾、西曹掾、仓曹掾、令史,记室、门下督等。与东汉府官均由府主自行征辟不同,蜀汉丞相属官均由朝廷任命,成为实际上的朝臣。

另有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等。内朝官如散骑常侍,中常侍等均沿用东汉旧制,以宦官充任,与曹魏任用士人为内朝官不同,说明蜀汉的内朝官不如曹魏重要。这与蜀汉以丞相、大司马等开府领政,皇权受到削弱、外重内轻的 政治 格局是相应的。

李严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

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制度:皇帝为比较高军事长官(三国蜀汉鼎盛时兵力)-第4张图片-文史

三国时期部队体制

军事领导体制:三国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着汉王朝旗号,亲自领兵,以其幕府为军事指挥机构。曹丕称帝后,魏军权集中于皇帝,置尚书、中书二省长官为军政辅佐。尚书省之下设五兵尚书曹,为处理日常军事要务的专门机构,并分置中兵、外兵、都兵、别兵和骑兵五曹郎,分理不同军队事务。

中国三国时期(220~280),魏(曹魏)、蜀(蜀汉)、吴(孙吴)封建割据,鼎足而立。其军事制度基本沿袭汉制,但又有所变化,主要是建立中、外军体制和实行世兵制。曹魏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军是曹氏父子以及后来的司马氏直接统辖的部队,前期较少,驻于京城之中,后期庞大,渐扩驻至城外。

他们各自的军制,决定了他们军队的性质。比如吴国的部曲制度,由于军队当中的姓氏军都是顾及自身利益,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才尽力,这也导致吴国在本质上一直以防守的姿态在三国中立足,而且防守战还是多以胜为主,进攻战多以败告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部曲制下的姓氏军这时候卖力些。

军事领导体制 三国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着汉王朝旗号,亲自领兵,以其幕府为军事指挥机构。曹丕称帝后,魏军权集中于皇帝,置尚书、中书二省长官为军政辅佐。尚书省之下设五兵尚书曹,为处理日常军事要务的专门机构,并分置中兵、外兵、都兵、别兵和骑兵五曹郎,分理不同军队事务。

都督制,是划分辖区、指定主将统一领导辖区军事的制度,是三国军事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都督制始创于三国。创立的背景是:曹操的军队大量来源于群雄和豪强,是其部曲的联合。这些部曲,内部依附性极强,难以进行改编,彼此间又互不统属。曹占区扩大以后,曹操不可能处处亲临各地,去统一指挥各支部队。

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制度:皇帝为比较高军事长官(三国蜀汉鼎盛时兵力)-第5张图片-文史

三国时期的军队制度是怎样的

军事领导体制:三国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着汉王朝旗号,亲自领兵,以其幕府为军事指挥机构。曹丕称帝后,魏军权集中于皇帝,置尚书、中书二省长官为军政辅佐。尚书省之下设五兵尚书曹,为处理日常军事要务的专门机构,并分置中兵、外兵、都兵、别兵和骑兵五曹郎,分理不同军队事务。

三国时期,除世兵制外,又用招募、收降、征兵补充军队。还以多种手段,从少数民族中获得大量兵员。如魏的乌桓兵、凉州兵,蜀的南中飞军、叟兵,吴的山越兵等。 三国沿袭汉制,建有抚恤制度。如士卒死亡,要收殓葬埋,魏曾规定送至其家,官为设祭。对伤残将士,免徭役,授土地,给耕牛,分米谷等。

军事体制:三国都采取了征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的军事制度 征兵制: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保卫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另外,三国都根据需要建立了屯田制度,设立兵屯和民屯,并根据需要征调屯田部队和在战争周围区进行征兵。

比如吴国的部曲制度,由于军队当中的姓氏军都是顾及自身利益,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才尽力,这也导致吴国在本质上一直以防守的姿态在三国中立足,而且防守战还是多以胜为主,进攻战多以败告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部曲制下的姓氏军这时候卖力些。

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制度:皇帝为比较高军事长官(三国蜀汉鼎盛时兵力)-第6张图片-文史

现代有排长、营长、连长、团长……按古时三国时期怎么叫,统领多少人...

〖壹〗、- 行:相当于现在的“排”,编制约为25人。- 伍:相当于现在的“班”,编制约为5人。 对应的长官是:- 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军长”。- 中郎将:相当于现在的“师长”。- 校尉:相当于现在的“旅长”。- 裨将:相当于现在的“师长副手”。- 行长:相当于现在的“排长”。

〖贰〗、排长:民兵或部队中率领一排战士的军官,军衔一般为少尉或者中尉。在有些国家的军队中或者在战争时期,排长也可以由资深的军士代理。一个排约20-30人。连长:在军队中连一级编制的比较高指挥员,一般由上尉或中尉担任。一般每连三个排,每排三个班,一班大约十人,加上炊事员等,每连大约一百人。

〖叁〗、一个班是10-12个人,一个排是三个班,30-40人,一个连三个排,90-120人, 一个营三个连270-300人,一个团三个营900-1000人,一个旅三个团3000-4000人,一 个师三个旅10000-12000人,一个军三个师30000--35000人。司令管辖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军队。

感谢大家聆听我对于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制度:皇帝为最高军事长官的经验分享介绍到此就结束了,希望我的知识可以帮到您。

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制度:皇帝为比较高军事长官(三国蜀汉鼎盛时兵力)-第7张图片-文史

标签: 三国 军事 曹魏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