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募兵制与卫所制的异同点,卫所制和募兵

hxj 文史百科 14

本文摘要: 大家好,关于揭募兵制与卫所制的异同点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卫所制和募兵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对于明朝卫所制,有什么优缺点呢?〖壹〗、当然卫所制也有缺点,军户世袭使得...

大家好,关于揭募兵制与卫所制的异同点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卫所制和募兵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对于明朝卫所制,有什么优缺点呢?

〖壹〗、当然卫所制也有缺点,军户世袭使得卫所制比较封闭,特别是被判充军的人,后代也要戍边,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兵卒逃亡;再加上军队中贪污严重,士兵被官员敲诈勒索,逃亡的情况也相当严重。同时卫所制造成了明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贰〗、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卫所制度的优势。其核心优势在于快速而实际地占领无人区或新征服地区。在古代,游击战并非主流,而卫所通过军事手段直接占领核心城池,利用当地士绅阶层的力量,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即使历经数百年,统治者可能并不清楚具体管辖范围的详细情况,但这种军事稳定的统治模式确保了领土的稳固。

〖叁〗、因此,卫所制下的明军作战能力羸弱是理所当然的其设计之初的本意就是为了解决庞大的军事人口与尚未成长起来的生产人口之间的矛盾。事实证明,明初的卫所制达到了洪武皇帝的目的,各个卫所不仅能够自给自足,有的甚至还有盈余,比如边荒之地延绥镇粮草数至盈十万。

〖肆〗、募兵制:募兵制是指国家通过招募自愿应征的士兵来组建军队的制度。在募兵制下,士兵通常会获得较高的军饷和待遇,但招募过程相对复杂。募兵制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卫所制:卫所制是明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士兵制度,它是指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每个卫所由一名将领负责管理。

〖伍〗、正确的看待明朝这一代的话,它的优缺点都很明显,它的优点是虽说他一直在打仗而且都打赢了,但是他们的历史最后也是亡在了,打仗上。

〖陆〗、显而易见,在明初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卫所制对于明朝的好处极大。但随着时间的变迁,随着明朝土地兼并状况的日益加剧,卫所官员侵占军屯土地、私役军士耕种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从而导致时不时就会出现军户因生活太过于困苦,无力承担繁重的徭役而当了逃兵。

揭募兵制与卫所制的异同点,卫所制和募兵-第1张图片-文史

明朝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后创立了独具什么特色的卫所制

〖壹〗、明朝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此制在维护明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军队的统辖与卫所制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中央设大都督府。

〖贰〗、卫所制度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是明太祖创立的。卫所制度所管理都指挥使司大概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每卫设置左、右、前、后5个千户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百户所设总旗2个、小旗10个。

〖叁〗、中国明朝(1368~1644)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明代的卫所兵制,吸取了历史上的屯田经验,目标是寓兵于农、屯守结合。明太祖曾信心满满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肆〗、中国明朝(1368—1644)年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这种制度在维护明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明朝的兵制包括屯田制和募兵制。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

揭募兵制与卫所制的异同点,卫所制和募兵-第2张图片-文史

明朝的兵制军事有何特点?世兵制和募兵制是怎么回事?

其情况大致有三:一是东汉魏晋时期士族门阀荫庇人口的私人依附关系不断发展和汉末战乱的人口锐减导致兵源紧张,各政权不得不通过设立兵户来强化对人口和兵源的控制,两汉募兵得以存在的流民群体随之消失,孙吴的世袭领兵制更是承认了兵员附庸于将领的合法性。

世兵制是一种兵役制度,其特点是士兵的职位和责任可以世袭,即父亲是士兵,儿子也有可能继承其军职。『2』 府兵制是在世兵制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兵役制度。它的核心特点是兵役与农业分离,士兵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业生产,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农民身份和务农的义务。

世兵制是世代相袭为兵的制度。『2』府兵制是在世兵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兵役制。其主要特点是兵与农有所分离,却又保留着农民的许多因素。『3』为扩大兵源和应付不时之需,各朝代还时常采用募兵制。属于召募制,应付临时战争需要,事后则罢。

明中叶募兵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募兵范围一般是位于有频繁战事的边镇地区,募兵对象为土兵、民兵,而非国家经制的额兵。非边镇地区招募的士兵是用来补充卫军的不足的。这一时期招募的士兵,其性质是政府出钱招募的雇佣兵。『2』明中叶招募的民兵、土兵带有强烈的寓兵于民的色彩。

揭募兵制与卫所制的异同点,卫所制和募兵-第3张图片-文史

中国古代兵役改革和西方兵役改革的异同点

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大体上是南北朝、隋、唐、明。团结兵制: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西夏、辽、金、元的军制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兵的成分。明清时期,世兵制和部落兵制又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但这两种军制下军队战斗力迅速下降,两朝后期都是募兵撑起了国防重任。以镇压太平军而起家的湘淮军,就是高额饷银招募而来的,甲午战败后,清廷编练新军,还是募兵。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实行这一制度。实行义务兵役制,是我国军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三百万人。

古罗马大部分时间实行类似中国古代“世兵”制和募兵制的混合。军团士兵称“公民兵”,服役期是20岁到40岁整整20年。罗马军团的公民兵主要由世代公民兵退役家庭的子弟按户出丁。一般来说军队农闲时出征,农忙时务农。这样的制度不存在和平时期的军队遣散问题。

隋、唐这两朝前期的兵役制度 隋、唐这两朝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此制始于西魏,至隋、唐逐渐完善。唐朝府兵3年简点一次。“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擅兴》)。一般21岁入军,61岁出军。

揭募兵制与卫所制的异同点,卫所制和募兵-第4张图片-文史

明朝募兵制有什么特点?募兵制的优缺点介绍

〖壹〗、明末的官兵私有化问题素来严重,比如各个边镇,有规模不小的家丁团体;而募兵制兴起以后,部队大多归将领所有,比如浙江的招兵,已经不再为部队挑选将领了,而是将领自行募兵,募得一百人授把总、募得三千人授总兵。

〖贰〗、所以军户家庭实际成了不但要出人,还要出钱,军户家庭是比较惨的,但这样国家的国防财政支出则可以大大的节省。

〖叁〗、明朝中后期会实行募兵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征兵没有人愿意而且战斗力还低。这个制度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募兵制很费钱,其次是部队的归属问题。征兵没有人愿意而且战斗力还低 征兵制就是在打仗的时候需要士兵,但是没有战争的时候就把士兵们解散回家。

〖肆〗、募兵制的发生与条件 卫所制优于雇兵制卫所制是明初军制的主体,由于问题丛生,新的军事制度一一出现,军队编制方面有京营、镇戍制、营兵制,兵源方面有募兵、民壮、军事家丁等。军事生产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卫所军屯的生产活动,二是军户为军士提供的军装,三是军事装备。

揭募兵制与卫所制的异同点,卫所制和募兵-第5张图片-文史

朱元璋建立的卫所制度到底是如何走向衰退的?

〖壹〗、卫所制度的衰退有“重文轻武”的影响,内部贪污严重的影响,它的衰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明太祖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它是明代基本的军事制度,它的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形状,金字塔底部的是小旗,然后依次是总旗、百户所、千户所,五个千户所组成了一卫,卫上面是都指挥使司,长官为都指挥使。

〖贰〗、当时靠着这个制度,明朝很大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压力,朱元璋甚至说出了自己供养了上百万的军队,但是自己却不花费百姓一粒米这样的话。

〖叁〗、大明朝的卫所兵制是明太祖朱元璋一手创立的,这种军队模式是在继承北魏、隋唐时期府兵制的基础上制定的,这种军队制度一方面消除了其他朝代军队中的后勤压力,做到了自己自足,另一方面,降低了财政压力。但是由于政治的腐化,这一制度也随之衰败了。

〖肆〗、按照等级划分,从低到高依次是小旗、总旗、百户所、千户所、卫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五军都督府。后来,明朝的卫所制度糜烂,卫所士兵成了名副其实的将官的佃户,没有人权。且卫所管理混乱,鱼龙混杂,没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自然会崩溃。

揭募兵制与卫所制的异同点,卫所制和募兵-第6张图片-文史

明朝卫所军官(如千户、百户等)与当地把总、千总、守备、参将、总兵等...

〖壹〗、明朝卫所军官(如千户、百户等)与把总、千总、守备、参将、总兵等武官分别隶属于卫所制和营兵制,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交叉。卫所制 卫所,是明朝使用的一种军队编制制度,永乐时全国兵员达两百万 。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贰〗、总兵:统辖镇标的总兵是仅次于提督的武官,也分陆路与水师,共有 83 人,镇标所辖一般为三营、二营,兵力一般为三四千人。

〖叁〗、在明朝军队中,各级将领的职责和兵力配置各有不同。首先,把总是一级基层军官,通常管理大约100名兵士,同时负责管理500个军户,若在京师三大营或高级官员的亲兵中,他们的兵力则扩充至1000人。千总级别比把总晋升,负责约200兵士和1000军户,而在特定情况下,他们的兵力会增加到2000人。

〖肆〗、把总是明朝军队中的基层军官,其兵力约为100名兵士,同时管理500个军户。在特定情况下,如在京师三大营或高级官员的亲兵中,把总的兵力可扩充至1000人。 千总的职责范围较把总提升,管理约200兵士和1000军户。在特定条件下,千总的兵力可增加到2000人。

〖伍〗、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千总与把总。这两个职务在明代镇戍营兵制度初期,属于“无品级,无定员”的差委官,这意味着它们是临时任命、职责明确但不受固定官阶限制的职位。这种制度源于卫所制,那时的军事组织以卫、所为单位,如1120人为一千户所,每所设有总旗和小旗,他们主要负责基层的管理和指挥[1]。

〖陆〗、把总:管理约100兵士,负责500军户(在明朝京师三大营的千总、把总,以及巡抚、总督、督师亲兵的千总、把总则是实打实的1000兵)。 千总:管理约200兵士,负责1000军户(在明朝京师三大营的千总、把总,以及巡抚、总督、督师亲兵的千总、把总则是实打实的2000兵)。

揭募兵制与卫所制的异同点和卫所制和募兵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揭募兵制与卫所制的异同点,卫所制和募兵-第7张图片-文史

标签: 募兵制 明朝 明朝历史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